很快,庫莫耶夫和列布利亞的小船,就成功抵達了自由號麵前,他們順著船上的丟下來的軟梯,成功登上了自由號。
自由號上已經擠滿了人,船上的東非人員開始給他們分配區域。
自由號的船長希爾達,看著人頭湧動的俄國難民,不禁感歎道:“沒想到六十多歲了,我還能開上這種老式船隻,帶著一種移民在海上馳騁。”
“就仿佛把時間推移到了三十多年前,我第一次作為船長帶隊前往海地,不過這次的目的地確是南洋,船上拉的也不是黑人,而是白人,還是斯拉夫人。”
年輕時候的希爾達,曾經參與過東非政府組織的“黑奴貿易”,當時,他駕駛的就是木殼風帆船。
大副維爾克尼茨說道:“可不能把他們和黑奴對比,畢竟他們現在也是有了東非國籍的,而且他們的居住環境可比當初黑奴強的多,在船上還有自由活動空間,吃的也比黑奴強一點。”
“而且南洋除了條件差一點以外,怎也比俄國要強的多,未來他們說不定會感謝命運這次的眷顧呢!”
維爾克尼茨也是一名經驗老道的老水手了,曾經長期活躍在東非和遠東地區的貿易和移民航線上。
希爾達說道:“反正比待在俄國強,這些年俄國也是夠倒黴的,聽說最近還發生了政變,尼古拉二世都下台了。”
維爾克尼茨:“,就俄國目前的局麵,神仙難救,奧斯曼帝國已經對俄國宣戰,同盟國優勢也很大,俄國內部由發生動亂,估計俄國會是歐洲戰爭中第一個出局的,甚至俄國的失敗,可能引發戰爭的連鎖反應,也不知道英法兩國能不能撐得住。”
自從俄國發生動蕩以後,戰爭天平重新偏向了同盟國,奧斯曼帝國也終於坐不住,急匆匆的下場了,想要在俄國身上咬下一塊肉來。
整個1916年,同盟國在東線戰場不斷取得突破,而奧斯曼帝國能忍到1917年,確實不容易。
希爾達說道:“這次奧斯曼帝國準備充分,俄國恐怕要麵臨他數百年曆史以來,最嚴重的局麵。”
“曾經拿破侖雖然攻入過莫斯科,但是當時俄國有大量盟友,還有天氣才能反敗為勝,這次可不是法國一個國家,而是德國,奧匈帝國和奧斯曼三個世界大國從三個方麵進攻俄國。”
奧斯曼帝國雖然不是列強,但實力不容小覷,和遠東帝國一樣,是能夠改變區域力量平衡的世界大國。
而希爾達之所以看好奧斯曼帝國,主要還是如今俄國過於虛弱,哪怕奧斯曼帝國隻發揮出保加利亞的戰鬥力,都能給俄國一個狠狠的教訓。
奧斯曼帝國有兩個方麵可以威脅到俄國,分別是黑海和高加索方向,將極大分擔同盟國的壓力,甚至單看奧斯曼帝國體量的話,奧斯曼帝國的加入,完全有可能導致整個俄國戰線的崩盤。
希爾達說道:“這幾年我們賣給奧斯曼人的武器可不少,從步槍,機槍到火炮,甚至是部分水麵艦艇,他們隻要能發揮出上個世紀俄土戰爭的實力,那也能給予俄國軍隊重創,除非俄國退出戰爭,不過這應該不可能發生。”
希爾達自然不可能認為俄國人會在這個時間段退出戰爭,原因無他,俄國在一戰中投入的人力,物力和財力太多,幾乎是將整個國家的命運投注到這場戰爭之中。
雖然尼古拉二世已經下台,但是希爾達不認為俄國新政府有魄力停止戰爭。
而隻要俄國不退出戰爭,不管結果如何,俄國都不會有什好下場,畢竟同盟國和俄國的交戰區幾乎都是俄國在歐洲的精華地帶。
維爾克尼茨也沒有反對,他半開玩笑的說道:“說不定等到我們從南洋地區回來後,東線戰場就已經結束了。”
希爾達說道:“想太多了,一開始歐洲各國都是抱著速戰速決的想法,但是他們當初無論如何也想不到,這場戰爭會一直打到現在,從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宣戰為開端,已經足足兩年半時間了。”
“俄國家大業大,英法也底蘊十足,戰爭還要打幾年時間也不是沒有可能,當然,如果戰爭能持續下去,對我們肯定是有利的,所以還是希望戰爭不要過早結束。”
“要不然我這個年齡,也不至於和你們這些年輕人一起跑航路,而且還是駕駛著上個世紀的老古董。”
“從這一點來說,就可以看帝國外貿的繁榮,而這都是因為歐洲戰爭的爆發,才給了我們這個機會。”
“感謝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國家,要不然現在開船的就是這群俄國人而不是我們了。”
隨著時間推移,四個小時後,自由號終於人員全部到齊。
希爾達和維爾克尼茨也沒有多聊,開始指揮水手準備離開法奧鎮近海。
從法奧離開後,接下來離開霍爾木茲海峽才算徹底安全,雖然說波斯灣的英國人目前為止還沒有威脅過東非的船隻,但是這個風險並沒有消失。
奧斯曼帝國加入戰爭已經板上釘釘,誰也不知道英國人會不會狗急跳牆,在波斯灣改變策略。
就算有東非海軍威懾,故意刁難幾艘商船的能力還是有的。
一天後,自由號和其他東非商船在北部灣領地近海集合,之所以東非的商船要在這匯集,主要是為了方便東非海軍護航。
湊夠了大約二十多艘船隻後,在東非兩艘驅逐艦貝拉號,圭魯號,一艘護衛艦基特韋號的引領下,這支臨時拚湊起來的龐大船隊,浩浩蕩蕩的向著霍爾木茲海峽方向行進。
自由號生產於上個世紀九十年代,這使得自由號雖然是一艘老式風帆船,但是也配有蒸汽動力係統,不過這依舊無法改變它的速度難以跟上大部隊,隻能落在船隊的後方,和一種海輪顯得格格不入。
雖然速度慢,但是一路上也算有驚無險,其實一般情況下,英國人也根本不可能阻攔這些返航船隻。
畢竟,英國人最擔心的是東非給同盟國輸送戰爭物資,要攔截也應該攔截向著巴士拉港方向行駛的東非船隻。
不過,這一點對於英國人來說,也很難做到,在霍爾木茲海峽,東非的巡洋艦和驅逐艦日常巡航,甚至是印度洋艦隊的戰列艦也偶爾出入。
這些戰艦就是東非的底氣,隨著北大西洋貿易陷入停滯狀態後,東非海軍的力量也開始回歸印度洋。
在戰爭初期,印度洋艦隊的很多力量支援了大西洋方向,現在隨著支援艦隊回歸,印度洋艦隊又重回了巔峰。
而英國留在印度洋的海軍力量,也不可能重視霍爾木茲海峽這個地方,因為英國需要首先保證印度的安全,這讓英國人不可能將印度洋海軍的主力調往波斯灣。
至於柏林—巴格達—巴士拉鐵路,雖然對同盟國起到了巨大的助力作用,卻不足以讓英國承擔風險妄動波斯灣航線。
柏林—巴格達—巴士拉鐵路,終究是一條陸地運輸通道,加上經過國家的複雜,貫通性比較差,注定不可能和海運相比,隻要保證東非軍艦不從蘇伊士運河溜進地中海,英國就能穩坐釣魚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