親,雙擊屏幕即可自動滾動
    離新年越來越近了,各色人等相率匯聚洛陽城。

    十二月最重要的事情,毫無疑問就是竟陵公主邵姝與太常寺文學掌故苗協的婚禮了。

    趙王邵勖趕在婚禮前兩日才抵達洛陽,第一件事就是回家看望妻兒。

    趙王妃沈氏在今年九月誕下一子,是邵勳第一個孫子。

    庾皇後、裴貴嬪賞賜頗多,就連太上皇、太上皇後都難得出宮一趟,去趙王府探視一番。

    邵勳在這一年也收獲頗豐。

    二月,母丘淑媛誕下一子;

    五月,王夫人生下一子;

    就在這兩天,充華劉氏產下一女。

    邵勳這輩子大概是趕不上慕容吐穀渾的生育水平了,卻不知能不能追上姚弋仲,這廝今年又添三個兒女,總數迫近八十大關,讓人歎為觀止。

    十九日,參加完婚禮後,邵勖回家休息了一天。

    中書侍郎沈陵也來到了王府,看望孫女和重外孫。

    “張孟孫可能要不行了,這個冬天能不能熬過去委實難說。”沈陵有些唏噓道:“初與之共事,本以其輔佐石勒而致其敗,認為不過爾爾。多年下來,方覺此人見識不凡,謀事深遠,難怪天子屢屢垂問。”

    “父親確實極為看重張孟孫。”邵勖說道:“昔年居鄴城桑梓苑,我以張孟孫機無虛發,虎父必無犬子,而中丘又是我食邑所在,故驅車前往,麵見其子。一番交談下來,大失所望,難怪張孟孫令其居家讀書。”

    “哦?張孟孫有幾個子嗣?”沈陵笑道:“與他共事多年,竟從未見過其家人。”

    “其妻早逝,後來並未再娶,張孟孫於女色一道並無所好。”邵勖說道:“他隻有二子一女,長子居家治產業,次子曾在徐州當過縣尉,英年早逝,並未留下後人。女兒嫁入了範陽張氏,不知近況如何。”

    當然,邵勖沒有征辟張賓長子的最主要原因是張賓沒有勢力。

    是的,他在朝中沒有勢力。

    不知道是性格因素還是別的什原因,他的私交很少,平日也深居簡出,擔任中書監這多年,就沒羅織過黨羽。經他手舉薦的人,多半是出於公心,數量也很少。

    不然的話,哪怕張賓之子沒什能力,也值得征辟入府。

    聽邵勖這說,沈陵歎道:“張孟孫真孤臣

    也。不過,卻未必是壞事,其有爵在身,亦是開國勳貴,將來孫輩稍有才具,入仕不難也。”

    “真不一定是壞事……”邵勖也讚同。

    “修篤在京幾日?”沈陵又問道。

    “過幾天就去廣成苑了。天太冷,陛下要去湯池療養,可能要過了正月才回來吧。”邵勖說道:“不過我卻不一定了,興許過了正月十五就得走,汲郡事務繁雜。”

    “可有疑難?”

    “疑難沒有。”邵勖歎了口氣,道:“繁難倒很多。”

    “而今很多郡幾乎沒郡兵,全靠征發民壯或府兵彈壓地方。汲郡安定多年,卻置郡兵兩千,大異常理。天子所想何事,修篤當心中有數。”沈陵說道。

    “我亦知其中關竅。”邵勖說道:“年前幾個月,每月都有旬日吃住在營……”

    “如何?”沈陵問道。

    “一言難盡。”邵勖苦笑道:“以往不是沒有隨軍過,但那會不用費心費力。而今我是一郡之守,兩千兵皆由我管帶,卻又不一樣了。”

    沈陵凝視孫女婿片刻,道:“確實和以前不一樣了。”

    “真不一樣了?”邵勖下意識摸了摸自己的臉,道:“阿娘看到我第一眼,也說不一樣了。”

    “舉手投足不一樣。”沈陵說道:“殿下往日溫文爾雅,仿佛萬事不放在心頭,從無煩憂。今日一見,殿下脾氣比往日急了一些,眉宇時常緊皺。方才入門之時,似乎聽到殿下斥僮仆?”

    邵勖聞言愕然。

    他是通過半年多的時間一點點改變的,有些事可能無所覺,但在熟悉他的人看來就不一樣了。

    仔細想了想,似乎最近半年他是有了一些改變,尤其是親手募兵練兵之後。

    猶記得第一次處罰幹犯軍紀之人,當三顆血肉模糊的人頭被呈遞到他案上時那種不適感,真的很難受,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。

    一度差點要求將人頭撤下,但生生止住了。因為軍校們把人頭送到你麵前,就是要你檢查並確認無誤的。

    這件事對他的衝擊很大。

    隨後還有許多事情,一點點衝擊著他的固有認知,重塑著他對萬事萬物的看法。

    人的成熟,大抵就是靠這一係列的事情磨礪而成的,尤其對他們這些弱冠之齡的天潢貴胄而言更是如此。

    “罷了,不談這些。”邵勖說道:“公在京中,可聽聞什大事?”

    “大事想必殿下已經知曉,老夫就不贅述

    了。就說些不大不小的事。”沈陵沉吟片刻,道:“天子於皇女台清談,敲打了一眾公卿士人子弟,讓他們勿要虛度光陰,可多費些心思,做些於國於民有利之事。正月底還會在宿羽宮清談,令諸家子弟暢所欲言。此其一也。”

    “少府監蔡承連年都不過了,親赴涼州焉支山,聽說是要圈一個苑林,養馬牧羊之餘種黑麥。老夫查閱經手中書的旨意,天子似乎極重此事,令涼州調動大軍屯駐苑林左近。”

    “竟如此興師動眾?”

    “是。”沈陵點頭道:“事情緣於一胡商。此人前幾天奉詔入宮,當著天子和群臣的麵,講了黑麥之事。老夫從頭聽到尾,覺得頗有意趣。 ”

    “胡商提及當地自古有傳說,黑麥最初隻是山間牧草,牛羊馬駝喜食,有一日受天神點撥,突然化草為穀。”

    “哈哈。”邵勖聽了大笑。

    “此物不可小視,聽聞能在極寒之地種植。”沈陵說道:“天子那日曾說,千遼澤可種此物。 ”

    邵勖收起笑容。

    遼澤在哪?他是有所了解的,那是燕山以北一片無窮無盡的沼澤。

    沼澤中有陸地、有森林、有草場,但這些都被廣闊的水澤包圍著,宇文鮮卑、慕容鮮卑

    甚至高句麗都各自占據了一部分。

    那的冬日寒冷漫長,天氣多變,種粟麥比較危險,因為你覺得開春了,播種了,老天爺冷不丁給你來個嚴寒霜凍甚至直接在三四月間降下大雪,讓你一年顆粒無收。

    久而久之,就沒人願意冒這個風險了,還不如放牧。

    稱子倒是可以嚐試一下,最好五月後再播種,八月就收,能收多少看運氣。

    “陛下這說,可是想要攻伐慕容鮮卑?”邵勖問道。

    沈陵仔細回想了下,搖頭道:“伐慕容乃必然,但和此事無關。”

    邵勖緩緩點頭。

    “對了,這個胡商是齊王找到的。”沈陵突然說道。

    “哦?大兄有心了。”邵勖感歎道:“昨日見他,竟發覺麵上滿是風霜之色,這兩年苦了他了。”

    沈陵微怔,不過很快收起了心緒,道:“是啊,天子大喜之下,讓他在京中休養數月,後麵會給個差事,坐鎮一方。”

    “那我可不能被大兄比下去了。”邵勖笑道。

    沈陵看了他一眼,笑道:“修篤你啊,心地還是這純善。”

    邵勖搖頭失笑,道:“都是兄弟,有什你死我活的仇怨?小時候大兄帶著我玩鬧的事情,記憶猶新。”

    沈陵暗歎一聲,不再糾結這個事情,轉而提起了第三件事:“庾元規八月中至成都,天子許其開府,遂以庾怡為賊曹參軍,大興刑獄,蜀中士人怨聲載道,都鬧到洛陽來了。”

    “什?”邵勖有些驚訝。

    不過仔細想想後,似乎又沒那驚訝。

    庾元規一向性急,最近五年居喪四年,都快從朝堂消失了……

    他這個性子,又怎甘心?又怎耐得住寂寞?他現在怕是巴不得讓更多人記起他,見識到他的手段和威風。

    至於庾怡,則是庾之子,出仕較晚,在晉當過太子洗馬(冼馬)、廷尉平,入梁後一直在不斷的居喪中度過。

    這次和庾元規一起複出,二庾同下成都,顯然是要大幹一場了。

    “陛下就沒說什?”邵勖問道。

    “陛下問秦王,此事該如何處分。”沈陵說道:“秦王以‘大舅勇於任事,且觀後效’回複,天子許之。”

    “其他人沒說什?”邵勖追問道。

    “中書令樂公以為不可,並言及秦王‘虛言搪

    塞,無肩任之誠‘。“沈陵說道。

    邵勖愣住了,臉色不是很好看,歎了口氣,道:“終於還是走到這一步了。”

    沈陵看了他一眼,道:“天子不悅,令樂公居家自省。”

    邵勖聽完後,沉默許久,方道:“父親不高興不是因為事情本身對錯,而是樂弘緒越界了。父親他一一終究希望我們兄弟和睦。”

    沈陵亦歎氣,道:“第一個跳出來的人,早就該料到有此下場。”

    “蜀中有亂子嗎?”似是想到了什,邵勖問道。

    “蜀中尚有一二萬人未及撤離,漢中亦屯有勁兵。亂不亂不好說,便是亂了起來,也不會有甚大事。”沈陵說道:“庾元規一一應有分寸吧。”

    說完,又提醒道:“殿下近日可多往宮中走走,帶上妻兒。這是陛下第一個孫子……”

    話到這,意已盡。

    邵勖似乎心情不是很好,隻應了一聲。

    文明的假設

    發現很多人不了解黑麥這種農作物,就簡單介紹下吧。

    一、起源

    黑麥最初其實是一種野草,而且是小麥田常見的野草。

    在大約中國夏商時代,那是一個氣候溫暖期,到商朝後期結束,進入寒冷期,世界其他地方大同小異。

    在那個溫暖期,中國中原有犀牛、大象,可見氣候炎熱的程度。

    在中亞、西亞,小麥能種到很遠的北方,同樣是因為氣候太溫暖了。

    但在進入寒冷期後,事情產生了變化,小麥種植線開始逐步南移,原本適合種小麥的地方變得不適宜了,因為太冷。

    而黑麥則適應了環境,並且在競爭中打敗了小麥,成為當地主導優勢作物。而在氣候越來越惡劣的時候,黑麥很可能與當地殘存的小麥雜交,變成了穀物。

    這個時候,黑麥就成了寒冷地區的優勢農作物了,主要產區在阿富汗高寒山區、波斯部分地區。

    由於其起源過程,黑麥具有極強的寒冷抗性及雜交能力。

    有人曾做過實驗,地點是勃蘭登堡(這地方不太適合小麥種植,非德國傳統小麥種植區),小麥、黑麥1:1間種,三年時間內小麥全部變成了黑麥作物。

    以上實驗表明:哪的氣候條件不適合小麥生長,適應性更強的黑麥就會不惜一切代價進行傳播,擊敗敵人的速度快得驚人。

    土耳其寒冷山區的農民經常盡力清除小麥田的黑麥,但沒過幾年,黑麥又從小麥田外圍邊緣開始入侵。

    這個事例表明:在小麥、黑麥都能適應的氣候條件下,黑麥仍然很頑強,想方設法搶奪優勢作物的地位,如果沒有土耳其農民的人為幹涉,小麥會落敗。

    二、種植

    黑麥向西傳入羅馬帝國後,一開始並不受重視。

    當時羅馬人種植的是二粒小麥(四倍體)、麵包小麥(六倍體)和大麥,一粒小麥(二倍體)被認為是雜草--也有科學家認為一粒小麥是雜草入侵二粒小麥田雜交產生的。

    麵包小麥(六倍體),起源有爭議,據說是山羊草入侵二粒小麥衍生而來的。

    麥田中混雜著大量雜草,其中很多是各種小麥的親本類型植物,雜交是廣泛存在的現象。

    比如斯佩爾特小麥(六倍體),這是一種二粒小麥自西亞傳入歐洲後在當地雜交出來的一種作物,最初出現在瑞士。

    還有球棒小麥等玩意(帶山羊草染色體),懷疑也是山羊草與四倍體小麥雜交出來的六倍體小麥。

    扯遠了,現在談黑麥。

    黑麥是二倍體,進入羅馬帝國後最先得到一定規模種植的是阿爾卑斯山區,然後在高盧傳播,成為當地貧瘠寒冷的山區以及有大量幹硬土壤地帶的首選農作物。

    再後來,慢慢進入蠻族區域,比如德意誌中部、北部。

    羅馬滅亡後,在斯拉夫地區廣泛傳播--注意,這是“早期斯拉夫地區”,如霍爾斯坦、勃蘭登堡、薩克森、西西亞等,現今德國的東部地區都是中世紀德意誌人征服、驅逐斯拉夫人得來的土地。

    黑麥還在這一時間傳播進了英國。

    甚至!因為蠻族入侵,黑麥居然又黑色幽默般傳回了意大利北部乃至意大利南部。

    不過進入意大利南部的很可能是當時出現的一種天然雜交品種,即二倍體黑麥和六倍體小麥搞出來的一種黑小麥或小黑麥(我也不知道是六倍體還是八倍體……)。

    黑小麥或小黑麥是好東西啊,兼具小麥的

    產量以及黑麥的抗逆性——抗逆性是一種學術術語,指植物具有的抵抗不利環境的某些性狀;如抗寒,抗旱,抗鹽,抗病蟲害等。

    但不知道為什沒有流行開來,可能是實在太難吃了。

    最後總結一下,在黑麥傳入歐洲後,大體形成了一個格局——

    西歐貴族老爺吃麵包小麥,因為它能搞出最優質的麵包粉,但這種小麥不夠抗病,沒法大規模推廣,隻能專供老爺,在中世紀早期(中國南北朝時期),麵包小麥居然種在菜園!!!

    普通人吃四倍體二粒小麥--如果能吃到麥子的話,畢竟農奴吃不到自己種的糧食很正常嘛。

    蠻子因為多在冷得一筆的中東歐、北歐,所以吃黑麥或燕麥--燕麥最初也被認為是雜草,混在二粒小麥中,一起自西亞傳入歐洲,在當地不知道怎瞎搞雜交,整出來了作為穀物的燕麥。

    806年的時候(中國唐代),西歐還是英格蘭有一份記錄:一鬥小麥值6(貨幣單位忘了……)、黑麥4、斯佩爾特小麥或大麥值3,大體就是這個價格比例,僅供參考。

    三、傳播

    黑麥什時候傳入中國的呢?

    有說元代蒙古人西征帶回來的,因為明清有隻言片語提到“黑麥”。

    但當時人提到的“黑麥”是不是我們今天說的黑麥呢?這個是有爭議的。

    我書說清代開始地區性小規模種植,采信了這種說法,但真不一定。

    很多人認為其實是近代才引進的。

    整個古代就沒有傳播到中國,或者傳播進來了,沒引起重視,被人遺忘了等等。

    21世紀中國的黑麥產區是哪呢?新疆、內蒙、東北這類寒冷地區,但播種麵積不大,因為現代農業技術加持下,抗寒能力強的小麥、水稻都有了。

    在東北,黑麥隻在貧瘠的山區作為一種輪作作物種植,目的是“改善土壤結構”。

    在內蒙,黑麥作為飼料來源種植。

    在新疆,種黑麥是因為其耐旱、耐貧瘠。

    其實和歐洲中世紀早期對黑麥的評價一樣:“幹旱貧瘠山區的首要作物”、“可種在寒冷、燧石般堅硬的地麵上”(可能是為了改善土壤結構)。

    最後說下俄國人的例子。

    我們都知道,明末是小冰河時期,1656年正是最寒冷的時候,沙俄已在伊利姆斯克、阿爾巴津(自己百度在哪)等地建有基地,並

    籌建涅爾琴斯克堡。

    阿穆爾軍政長官帕什科夫帶著300哥薩克自葉尼塞斯克出發,另有660名哥薩克從另一路出發(後半路全部凍死了),前往阿爾巴津。

    當帕什科夫抵達伊利姆斯克的時候,當地存有250俄石(容積單位,1俄石=209.91公升)黑麥粉和500普特 (1普特=16.38千克) 麥種。

    1656絕對比1644要冷,因為明末小冰河的極寒天氣要在康熙時期才見底,然後氣溫反彈。

    俄國人沒這玩意早完犢子了,而當時沙俄在遠東的總督治所是雅庫茨克(始建於1632年),整座城市建在永久凍土上,哈巴羅夫在這種糧食發財了,建城時甚至捐了3000普特黑麥粉,後來被總督戈洛文以逃稅的名義抓起來了……

    到了現代,西伯利亞、遠東地區,黑麥仍然普遍種植。

    最後有一個問題:羅馬時期的黑麥、1656年的黑麥和21世紀的黑麥是不是一樣?

    21世紀的肯定不一樣了。

    那羅馬時期和1656年的一樣嗎?難說。

    但不管怎樣,這玩意從一開始就是在東歐、北歐廣泛種植的,抗寒能力肯定賊強,並且經曆了不止一次小冰河氣候考驗。

    溫暖期時,渤海國都在興凱湖種水稻,可一旦氣溫下降,馬上就種不了,比如五代時(這又是一個小冰河期)火山大爆發導致的全球變冷。

    那,水稻種不了,能種別的嗎?比如小麥、糜子?

    理論上可以,但有個風險:小冰河氣候不但平均氣溫冷,最惡心的是極端氣候頻發。

    你種小麥、糜子,生長關鍵期給你來個嚴霜甚至下大雪,馬上顆粒無收。

    多來幾次,你就破產了。

    所以,東北文明總是在溫暖期發展起來,然後寒冷期立刻完蛋,再疊加屠殺,中國曆史上東北地區的文明反複周期性清零。

    明明唐代渤海國有城池、用漢字,甚至還有人去長安考中了賓貢進士(專為外國人開設的考試科目,發放賓貢進士文憑),以及開船去日本貿易,被稱為“海東盛國”,他們甚至一度控製了黑龍江以北的黑水棘羯,但為何到了明末就是那種漁獵原始人德性呢?

    農耕文明總是被氣候、人為摧毀是主要原因。

    如果當時東北有北歐蠻子種植的黑麥,曆史或許是另一個走向。
章節報錯

本站隻收錄已完結小說,所有小說由網友上傳,如有侵犯版權,請來站內短信告知,本站立即予以處理。

可樂小說網 All Rights Reserved.
網站地圖